科技法律制度体系的细化和完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也是一个和实践探索紧密融合的过程。
四是交流沟通能力欠缺等。二是不能实事求是,发挥过度。

徐猛:研究生学习不同于本科生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独立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和坚持能力,要领悟研究方法,积极创新,但创新并非从零开始,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俯视全局的高度寻找创新的机会、新的对策和路径。《中国科学报》:请您为准备参加研究生复试的学生,提些建议。总体而言,评委组非常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理工类大学对专业课更为看重,比如是否做过实验,对各种研究方法的理解和使用情况如何,是否使用过实验仪器,是否独立进行过数据分析等。三是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激发态。
二是笔试分数很高,但面试问题都无法应对的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理工类院校对这方面的能力更为看重。三是回答问题思路不清晰,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没法逃避,也不应该逃避,而是应该积极面对。
崔向群:这就更体现出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越是面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公众,就越需要更好地回应和做好知识传播。对于很多问题,科学界内部也要经过长时间讨论才能搞清楚。作者:崔雪芹 张文静 胡珉琦 赵广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11 9:57:48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聚光灯下的科学 编者按 近几年,科技议题时常进入社会领域并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科学家也成为公众品头论足的对象。崔向群:肯定是难免的,科学家不可能完全封闭起来。
只关注谁举报或举报谁,并不能解决问题。在大科学时代,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加持下,象牙塔中的科学走到了聚光灯下。

因此,我认为,科学议题破圈有利,也有弊。希望媒体的朋友记住:科技热点是科学技术成果而不是科学家。对于公众,我想说,要相信科学家。崔向群:科学家和科研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和公众沟通,比如科研机构的开放日、科学家写科普书、接受媒体采访等。
有些一线科学家工作很忙,可能的确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回应。媒体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性和公信力,挖掘真正有专业权威和信誉的专家,并珍惜媒体的专业声誉,不图一时的流量,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报道。对于科学问题科学家不发声,公众就以为谣言是真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希望媒体能够重点介绍热点事件背后的科学技术问题,包括与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事件涉及的科技成果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等。
把注意力放在了解成果本身上,不要去关注科学家。当然,这样的人确实也比较难得。

科学家要坚守科学精神,保持定力,少凑热闹,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多做自己擅长的事。遇到这种事情,做科普还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不仅是广大媒体和受众,即便是科学界内部,也并不都能理解其他专业的前沿进展。一些媒体并不真正了解科学家这个群体,也对一些科学问题缺乏判断力,一味追求流量而追捧极端的观点、说过头的话,对公众舆论会造成一定的误导。《中国科学报》:面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公众,科技界需要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吗?用什么方式方法回应? 袁亚湘: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要科技成果刚一发表就大肆宣传。科学家非常希望看到通过科技方面的热门话题激起公众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的重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本文由本报记者崔雪芹、张文静、胡珉琦、赵广立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21-03-11 第5版 文化周刊)相关专题:2021两会科教之声。
这也说明公众认为科技相当重要。公共舆论场是一个比较好的科普宣传场地,是科技界跟公众交流的机会。
事实上,任何人都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被误解。时代在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新媒体等发展日新月异,人和人之间交流,特别是年轻人互相之间的交流更加依赖新媒体等线上的传播。
而现在的舆论太急于下结论了,这本身与科学家从事的工作也是相悖的。我觉得在这方面,媒体有一定的责任。
我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来为科学家说话。热点议题为科学普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科学家本身很忙,如果成为网红影响到本职工作,甚至由此带来一些误解,我觉得还是应该避免。遇到热点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听取真正权威而且热心做科普的专家(这样的专家还是有的)的意见,真正能够把相关事情介绍得清清楚楚,给公众一个准确的介绍,这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比如雾霾形成机制、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可以带到公共舆论场,这种关心也是好事。网上给出的一些信息又可能不是那么准确,导致信息失真,没能把真正该让公众知道的知识、背景、事件告诉公众。
我认识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对自己遭遇误解这一事实能接受。段树民:科学家享受了明星的待遇,但显然科研工作与明星的表演工作有很大差别,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不容易去评判的
他表示,如果把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就走向了问题的反面,走向极端,因此强调的是不唯。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代表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具体实施则要有抓有放,抓顶层设计,放权多元评价。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对科研机构的从业人员来说,破四唯进入攻坚期,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鼓舞人心。罗建红建议,专业技术职务体系不应搞一刀切四级制,要建立更加符合医疗行业特征的技术岗位等级制。为鼓励从事基础科研的科技人员能潜心投入从0到1的研究,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何建华委员提出建议:对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人员采用5至8年的中长期考核评价为主,鼓励科研机构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为目标,自主部署研究方向,组织研究团队。
论文本身是好东西,搞科研活动,在研究阶段,有新的发展、新的规律总结的时候,当然要发表论文,把科研成果固化下来并且和同行进行交流。作者:陈曦 王延斌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1/3/11 9:31:5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代表委员谈科技自立自强⑦ 破四唯不能一破了之 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
不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 在破四唯中,唯论文是需破除的重中之重。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谁有能力,谁能更好履行岗位职责,谁能更好推动创新发展,就聘任谁为研究员。
比如为社会进步、科学进步、解决国家的科技问题作了哪些贡献等,都能作为评价指标。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代表委员,得到的共性回答是:不唯论文,不是杜绝论文,论文仍然很重要。 |